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观点
探索建立国际金融市场“上海标准”,上海金融法院首创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
发布时间:2023-02-28 15:43:42    来源:文汇报


(资料图)

上海清算所“站”在市场中间,是所有金融交易买方的卖方,所有卖方的买方。作为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,上清所被形象地比作是金融市场的一把“伞”,为银行间市场提供全方位清算服务。上清所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倪骥烨介绍说,去年上清所外汇集中清算规模达126万亿元,比肩伦敦清算所,位列全球两大外汇中央对手清算业务机构之一。巨大市场规模之下,守住风险底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日前,上清所中央对手方清算业务刚经历一场“压力测试”——以上海金融法院首创的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为载体,对相关业务违约处置合理性进行检验,并由法院公开宣告司法意见。昨天,上海金融法院、上清所等参与方对机制与测试案例进行深入解读。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,对尚没有发生的纠纷提供明确法律指引,这一首创诞于上海有其必然性和迫切性。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,上海法院正推动建立与浦东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,种好临港新片区这片改革试验田,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,推进金融市场高质量改革创新,金融司法的服务保障不可或缺。“金融市场案例测试,旨在解决金融市场亟需明晰的重要、典型法律问题。以法律的确定性,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,更积极探索建立国际金融市场的‘上海标准’。”测试首案首席审理员、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肖凯这样注解。

整个市场都翘首期盼

“整个市场都在翘首期盼的行业创新终于落地了”,测试首案的影响力,身在行业内的倪骥烨很有感知度。去年底,上清所联合交通银行、浦发银行、兴业银行、法国兴业银行(中国)向金融法院递交测试案例启动申请书,成为金融法院受理的首起测试案例。所谓测试,即由4家银行作为申请人,上清所作为被申请人,双方就“中央对手清算业务违约处置”的规则是否合法、行为是否合理这两大争议点,进行充分辩论与说理,由三名法官和两位金融学专家教授共同组成的团队进行审理。《上海金融法院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规定》发布后,陆续收到数个申请。之所以选择上清所中央对手方清算业务作为首发案例,因为该业务是为了处理交易对手违约带来的风险,且目前我国尚无关于中央对手方清算的专门立法,司法实务中也存有空白地带,“规则不确定,带来风险不确定,就导致金融产品无法定价,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相对方的利益”。首案审理中,双方当事人结合本案事实、法律条文,并参考国际规则和域外判例,进行了充分诉答互动。最终,庭审团队认定,上清所违约处置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,具体处置行为并无不合理之处,对机构产生法律效力。

给金融市场“治未病”

作为金融法院的首创,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这项新生事物,其效力与影响力如何评价与适用,格外受到各方关注。“金融法院作为专门法院,集中管辖审理属地的民商事金融案件及行政案件”,肖凯介绍,一方面对案例测试的共同参与方具有法律约束力,同时也对金融法院自身审理同类案件提供可遵循的审判逻辑与规则,有点像中医“治未病”概念。这对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本身的严密性提出了较高要求。既要“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”,又要充分尊重交易主体的意思。“尽管这不是一场真实的庭审,在《民法典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优先适用金融领域法律法规,司法着重审查双方有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,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。”法官童蕾刚结束对首案司法意见的最后一版校对工作,这份140多页、7万余字的司法意见凝结了各方耗时数月的脑力成果。“要经得起市场认可、法律逻辑的双重检验,而且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能站得住脚。”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