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观点
天天精选!为工业企业研发创新注入新动能 探寻“湖南制造”科创密码
发布时间:2023-05-31 06:01:59    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通讯员 李瑞


(资料图片)

5月28日,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,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正式迈入商业运营阶段。这一历史性时刻背后,有湘企助力——C919刹车系统由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。

数十年如一日开展技术攻关,打破西方对我国民航刹车材料的技术封锁,凭借出色的科创实力,博云新材营业收入节节攀高。

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,也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制胜法宝。5月底,在全国第23个科技活动周期间,记者走访工信部门和多家企业,探寻“湖南制造”的科创密码。

需求导向、项目引领,找准科创发力点、落脚点

走进长沙比亚迪公司大楼,“技术为王,创新为本”8个大字十分醒目,这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底气所在。

从刀片电池、DM-i超级混动到CTB技术(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),比亚迪把握电动化、智能化变革的历史性机遇,在技术上一次次突破,秦、汉、唐、宋、元等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全面开花。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。如何顺应时代需求,找准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和落脚点,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

面向国家战略需求,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。湖南持续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“揭榜挂帅”项目,选出22个关键产品攻关需求,推动25家企业在3年内攻关突破。对项目承担单位在专项资金、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,单个项目奖励资金最高达2000万元,让企业科技创新无后顾之忧。

聚焦产业基础再造,提升产业链韧性。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省已连续6年开展“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”建设,一大批技术攻关项目落地开花。2021、2022年,我省突破关键技术1037项,获批专利1176个,121个项目实现“填空白”补链,90个项目实现“锻长板”强链,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取得积极成效。

起落架和机轮刹车系统为C919保驾护航,麒麟信安操作系统担当神舟十六号“最强大脑”,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填补世界空白,国内首套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成功试飞……一批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,湖南的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居中部省份前列。

优化创新平台布局,让科技资源下沉产业一线

创新从来都不是“独角戏”,而是“大合唱”。

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里,让国产大飞机C919安全着陆的刹车系统技术在这里孵化。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鲍寅祥介绍,实验室正与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深度合作,加快突破大飞机动力学关键核心技术。

创新平台孵化关键核心技术,关键核心技术又助力催生更多创新平台——这样的科技创新机制,在湖南并不鲜见。

由12家单位联合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,在攻克20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的同时,还孵化出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、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、湖南国研交通装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实体业务单元。

5月18日,省工信厅发布2023年第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,373家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强、科技创新成效好的企业入围。

这是我省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的又一举措。“湖南已形成区域、行业、企业等多层次、网格化创新平台体系。”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我省拥有1个国家级、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突破1000家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覆盖面不断扩大。

创新平台带动,创新要素流动,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资源正下沉到产业一线、工厂车间。

2022年,湖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.1万亿元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千亿元以上,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突破2500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.3万家。

今年,湖南启动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活动,加强研发机构建设、推动研发活动开展、提高研发创新质量、开展精准指导服务。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数量每年新增2000家以上,5年内实现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。

作者:谢卓芳

责编:黄利飞

一审:曹娴

二审:李伟锋

三审:朱定
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湖湘情怀,党媒立场,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户端,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。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