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观点
报告:涉老诈骗无孔不入
发布时间:2023-04-21 19:34:35    来源:红网

4月18日,北京市老龄办、市老龄协会召开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会,并发布《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报告》。根据报告,消费欺诈是老年人遇到的最为频繁的侵权类型,收藏品领域的涉老诈骗也很突出。

20%老年人选择“忍气吞声”

北京市老龄协会于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护专项调查。根据对来自全市35个街乡40余个社区的1342份问卷进行分析,多数老人都有过权益受到侵害的经历。其中,消费欺诈是老年人遇到的最为频繁的侵权类型。遭遇消费欺诈的老年人中,电商平台购物占比接近四成。在消费欺诈套路中,约有15%的老人损失的金额超过1万元以上。


(资料图)

然而,面对权益受到侵害,有68%的老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,愿意并能通过法律维权的老人比例仅占22%。这主要是老年人对法律法规了解较少所致。并且,一旦自身权益受损,不少老年人怕被别人知道,而往往选择独自承受。报告显示,约有20%的老年人在权益受到侵害后,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忍气吞声。

收藏品诈骗围猎老年人

养老诈骗主要涉及养老服务、养老项目、养老产品、以房养老、养老保险等。而报告显示,在北京,收藏品领域的涉老诈骗也比较突出。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涌入收藏品投资领域,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围猎的对象。

事实上,不只是在北京,从各地侦破的收藏品诈骗案件来看,都不乏中老年上当受骗者。在山东菏泽,李某华等5人大肆鼓吹纪念品收藏价值,营造虚假抢购氛围……靠着“画大饼”,圈走了60余名老年人160万元养老钱。

3月23日,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近年来打击假借“收藏品投资”实施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,中老年群体上当受骗占比较高。警方梳理,诈骗分子惯用的作案手法主要有两种:第一种是以高价拍卖为噱头,骗取拍卖服务费;第二种是虚构藏品价值,诓骗被害人高价购买虚假藏品。

“高知”老人容易被洗脑

北京慈善协会老友帮专项基金主任陈亚辉表示,一些文化水平不高、退休金较低的老人,遇到的骗局往往是一些消费欺诈,比如花了几千、几百块钱,买的却是几十块钱的东西;而一些层次高、收入高的“高净值”老人,往往容易陷入一些投资理财类的骗局。

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赵越凡介绍,往往是高学历、社会地位高的老人,对自己有一种“自信”,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,从而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。最关键的一点,骗子会迎合“高知”老人的虚荣心,给老人洗脑。比如在话术中,加一些“这个东西一般人理解不了,只有您才懂”这样的措辞,让“高知”老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得到满足。(摘编自《北京晚报》《检察日报》《文汇报》)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